上一篇文章简述了我的日常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完成之后就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真正的工时估算和开发测试计划,都是在做了一定的系统设计之后才能做好的。
不想做工时估算和做到哪里是哪里,是一个态度问题。工时估算困难,估算不准确,从而导致每次开发测试发布计划形同虚设,是一个技术活问题。
系统设计做得太详细,就太费时,在今天高举敏捷开发的时代,开发人员都是不做具体系统设计就开工的,所谓快速迭代和快速试错。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遍地都是越来越难以掌控和理解的系统平台,特别在加入几个没经验的新手之后,原则性错误都能频频出现,事实说明全盘抛弃系统设计而直接做到哪里是哪里,是不可取的,返工修复Bug和返工修改流程,是最浪费时间的,总体上耗费时间加起来哪里是敏捷开发,这不是我想要的。
这么多年来,只要参与开发,我从没丢掉用UML来做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即使主管不要求,我也要自己快速用UML设计一个来理清楚自己的思路,然后去写代码,同时,在写代码过程中,不断伴随修改UML设计图,尽量保持设计和实现同步。
UML2.0共有13种图,不是每次系统设计都要全部用上的,根据80/20原则我们使用一部分图来设计系统就足够了,能让我们把需求分解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非常容易做具体任务的工时估算就可以了,一般也足够支持我们做具体的编码实现了。
1. 系统设计的工具与方法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一般用到哪些工具和土办法呢,如上图:
- DDD: 领域驱动设计,虽然它的一些命名和方法让人难受,但是它高度关注业务领域的思想是很优秀的,从业务功能去思考系统设计,而不是从技术实现角度去思考系统设计,是我最看重和最常用的,至于其它并不重要。
- UML: 统一建模语言,那是必须用的,我不喜欢用什么脑图、PPT画图、或者其它什么新式软件工具,UML几张设计图足够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来表达我的系统设计了。
- ER设计:毕竟绝大部分是做一般的企业业务系统开发的,跟数据库打交道太多了,数据结构大部分是表设计,ER设计基本能满足。
- 回访:在做流程设计过程中,自己实现的业务流程到底对不对,有时最好回访一下需求提出者和利益相关人,对他们说说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和设计方案,看看他们的理解如何,听听他们的再次对需求的叙述,自己设计对了吗。
- 咨询:咨询在这一块更熟悉的老同事,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有时别人一句话提醒就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2. 系统功能性设计
- 用例详细分析:一定要对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用例图,不断详细分析揣摩,从实际分析出的功能点出发做系统分析设计,不要抛开用例图,动不动就从自己臆想的技术角度去做设计,这个现象见得太多了。
- 关键流程设计:如果存在复杂的流程,对关键流程要做一个恰当的设计,详细到什么程度自己把握,就是能指导自己编码实现就可以了,用UML时序图或活动图基本就可以了。
- 关键类和包设计:关键类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都不用多说,包和子系统设计也是顺带的事情。
- 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结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等著名论断不少,而数据库表设计是最重要的设计,这个必须做好。
- 系统组件设计:我们设计的类和包到底分布在哪些组件里,这些组件是怎样关联的,是需要搞清楚的。
- 系统部署设计:最后就是软硬件系统的部署问题,清理各个子系统是怎么部署的。
3. 系统非功能性设计
- 考虑可用性和友好性:你们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其它一切不管,这种想法要不得。特别做前端界面的开发人员,软件功能可用性如何、实用性强不强,用户用起来麻烦不麻烦,都要考虑一下。做后台的开发人员,系统安装升级和维护,麻烦不麻烦,都要考虑一下。
- 考虑性能问题:速度如何,用户不可能等几分钟才看结果,即使功能正确了对用户也没有用。
- 考虑资源使用情况如何:对做后台的开发人员,至少要考虑CPU、内存、磁盘和网络的开销吧。
- 考虑数据量如何:如果你的系统属于大数据类的,数据会随着时间不停增长,那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不考虑,刚上线是很正常的,说不定1个月之后某天就出大问题了。
- 考虑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常常是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忽略的问题,说不定某天就被不明人员轻易攻破了,所以至少基本的安全问题要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
4. 总结
系统设计主要是两个大方面:功能性设计和非功能性设计,非功能性设计常常会被我们遗忘或部分遗忘,导致系统上线之后或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不可用,所以我们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