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思维导图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作者简介
活着的作者是余华,他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短篇小说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长篇小说有《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获得了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活着》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主要内容
福贵本是地主家少爷,年轻时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业。在带生病的母亲去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等到后来被解放军俘虏回家后,才知道母亲已经病故,而妻子含辛茹苦养大一双儿女,并且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妻子因患病,不能干重活;儿子与县长夫人同血型,因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嫁给二喜,产下一个男婴后,因大出血而亡;不久妻子也去世了;二喜因吊车出错,被水泥板夹死。此时只剩下福贵和外孙相依为命。福贵心疼外孙连豆子都很难吃上,便给外孙煮豆吃,结果外孙因吃豆子撑死。如今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创作背景
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物介绍
徐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不懂事,被设局败光家产。妻子的不离不弃,让他决定发奋图强。自己被抓壮丁后,有幸得以回家。但之后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等时代,亲人也一个个相继去世了。
家珍,本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福贵对其一见钟情。与福贵结婚后,福贵越来越败家,但是家珍却始终不离不弃。因儿子有庆的死不肯原谅县长春生,但在文革时,却劝说激励了轻生的春生。
凤霞,福贵的大女儿,因一场大病成了聋哑人。长大后也懂事了,嫁给了二喜过了段好日子,最终因生产大出血死在产房。
有庆,福贵的小儿子,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去医院,却因过度失血而亡。
二喜,凤霞的丈夫,城里的搬运工,为人老实。婚后与凤霞很恩爱,但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是很好,或者只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因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
苦根,二喜和凤霞的儿子。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被撑死在家中。
作品主题
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艺术特色
作品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作者通过精妙的布置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死亡象征着活着。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福贵所有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只留下福贵一人,但是他仍然乐观豁达地活着。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读后感,福贵的亲人相继去世后,遭受了一次次打击,但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乐观豁达地过好每一天。妻子家珍因儿子抽血过多而亡仇恨春生,但是最后还激励了“仇人”春生,劝他好好活着。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小说《活着》经典语录
余华作品推荐阅读顺序
张艺谋电影《活着》人物关系图
《活着》人物时间轴
余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