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上班起,听到过工作是做不完得。
大概的意思,现在的工作做完了,就会分配新的工作。所以总也做不完。
如果是做不完的,那么是不是在一个岗位上就一直干着呢。既然这个很难成立。那其实工作是可以干得完的。
一个岗位的终结,是已经在此岗位上没有新的获得了。报酬不在这个获得之内。毕竟,对于知识型工作。不是求得一个报酬而已吧。
每天除了活,更是贡献,是成长。
有一次,我说今天要给谁讲什么,要跑什么,这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怎么让时间利用。
但是,这好像没有形成共鸣。跑了什么,讲了什么,其实都是可以重复的。
如果不重复,那么是,这次,怎么讲,下次怎么讲,这次怎么跑,下次怎么跑。
怎么做,胜过做什么。怎么做是体现唯一无二的价值的地方。做什么,那其实每个人都一样。
做什么,是被告诉的,怎么做,是自己要做什么。
上午要给人讲那个,等会要学习一下。下午跑一个仿真出结果。晚上再讨论一下另一个事情。
从这些安排里面,真的,就是满满当当了。
好像没有任何可以下岗的理由。
后来看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现,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担任一个职务,履行正常的职责,与创造业绩并不一样。
业绩应该是可以看到效果的。而非看到行为。行为必然作用在一个客体上,使得客体的行为发生改变。这是效果。
将流程跑完,有了结果,非常好。
将代码写出来,有了结果,非常好。
但是这种非常好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回过头来,这是流程,代码,产生了何种效果,是否有人利用该流程,这些代码做出一些什么来。如果流程生成的结果,给到下游,产生了很好的反馈。如果代码,经下游验证,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我想,这是真的好。
进一步来讲,这个出来的成果,放到市场那边的人看来,是何评价?如果帮助提高了竞争力。那么很好。
有些评价,是专门说的本人做了多少代码,发现多少个bug。但是,如果还有一个关键bug没有发现,如果写出来的代码并没有好的收敛,都不是好的成果。
首先谈效果,没有明显的bug被发现,代码交付流畅。然后再来谈工作量,难度如何。
我想这才是有益的评价。
所以,干事,不能先想干了多少,而不想干了何用。应该顺序上反一下。
不只是先后的问题,往往,在难度上,满足它人的需求,是比自己的工作量提高更有难度的。
满足它人要求,首先考虑一下形式。
一个平台,也许可以洋洋洒洒讲很多遍,但是却不一定让人知道怎么用。也许,怎么用,对人来讲是最重要的。
一个优化项目,优化的原理也许可以说很多,但是优化要做的事情,却可能一件都做不成,因为时间上,复杂度上,别人会觉得不能接受。
所以,首先考虑交付的条件,别人的需求,从这出发,才好决定哪些地方投入多一些,哪些地方投入少一些。
因此,所谓做事,应该还是多多从外部出发好。
开会,讨论,为了解决对方的一个问题,或者困惑。
debug,为了尽快交付。
搭建平台,为了易用,功能更强。
如此,主要还是从别人的问题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