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通过产品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这样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导航和组织、优化用户流程和交互、增强产品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结构,可能会导致功能冗余或功能缺失、交互流程混乱等问题,从而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因此,产品结构在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见的产品结构分为四大类型:树状结构、线性结构、矩阵结构和自然结构。
1、树状结构
树状结构是一种层次化的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和零个或多个子节点。常见的例子是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其中根目录是顶层节点,每个文件夹是一个子节点,文件夹中的文件是叶子节点。
这种结构常用于组织层次清晰的产品,如组织机构、软件菜单等。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可以用树状结构表示,公司作为根节点,部门作为子节点,员工作为叶子节点。由一个中心论点(核心目标),延展二三乃至更多层级,不断深化补充逻辑,最终将覆盖到完整的功能。
树状结构的优势:
(1)比较符合大家归类的方式;
(2)具有较高,较快的执行效率,通用性强;
(3)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使用该结构思维。
树状结构的劣势:
(1)插入和删除节点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整个树的结构,导致操作的复杂性增加。
(2)如果树的深度很大,可能会导致查找和操作的效率降低。
2、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是一种按照线性顺序排列的结构,其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数组,其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索引,可以按照索引的顺序访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特定的业务场景都是一步一步执行的,就是运用了线性的思维。
比如我们要买一张火车票,简易路径大致是:
线性结构的优势在于:
(1)适合单向思维深度挖掘;
(2)适用于特定的任务流、业务流转场景,尤其在B端;
(3)有利于帮助串联具有先后执行关系的业务节点和流程。
线性结构的劣势:
插入和删除元素可能需要移动其他元素,导致操作的复杂性增加。
如果元素的数量变化频繁,可能需要频繁地进行内存分配和释放,影响性能。
3、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结构,其中每个元素可以与其他元素同时存在多个关系。这种结构常用于复杂的产品,如多功能产品、多部门合作的项目等。
矩阵结构是通过较为聚焦的层级功能,引导用户进行深度探索,现在绝大多数的产品是这个结构。
矩阵结构情况下,既要关注覆盖面的广度,也要注意单模块的深度,更难的是在不同模块不同层级之间的关联逻辑和互斥性。如以电商首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模块,具有落地专题页面或深度挖掘功能。
而在进行首页设计时,需要根据“主推功能+用户千人千面+检索通道”等实际战略情况,进行布局和展示信息方式思考。
矩阵结构的优势:
(1)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2)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因为把深度的功能结构化后,整合在关键一层模块结构里面了);
(3)展示效率较高,用户清晰定位功能;
(4)越复杂的使用场景,越有效。
矩阵结构的劣势:
(1)如果矩阵的大小很大,可能会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
(2)插入和删除元素可能需要移动其他元素,导致操作的复杂性增加。
(3)不适合存储稀疏矩阵,会浪费大量的存储空间。
4、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是一种基于自然规律或关联性的结构,其中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构常用于自然界的产品,如生态系统、食物链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社交网络中的关系图,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边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在比较热门的信息流推荐,就是基于自然解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去使用不同维度的功能,并关注不同的信息输出。现在很多APP的“发现”模块,你在使用过程中会感觉很自由,啥都有,也是运用了这种思路。
自然结构的优势:
(1)鼓励用户探索;
(2)提高产品趣味性;
(3)一般在游戏、资讯等产品中使用较多。
自然结构的劣势:
(1)如果网络规模很大,可能会导致计算和存储的复杂性增加。
(2)图算法的运行时间可能较长,特别是在大规模网络上。
(3)可能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来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使用产品结构来构建用户体验是用户需求分析的一种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需求分析效率,我们可以使用CoCode需求分析工具,使用AI,通过需求测试和一致性检测,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分析用户需求缺陷,如歧义、重复、遗漏、不一致和复杂性等问题,精准锁定需求缺陷,从而更高效地修改缺陷,提高用户需求质量。
一般来说,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先梳理父级节点,然后发散各自下方的功能模块,其缺点:易忽略细节。而自下而上是根据最小粒度的功能点,将具有共性的功能,整合形成大的归纳模块,最终串联成结构化。其缺点:缺乏拓展性。此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在我们进行较为复杂的产品结构时,可以考虑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找到一个中间平衡点,从而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