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统计课程,欢迎点击报名:临床设计与数据分析 课程
2023年9月,外国学者在《JAMA》(一区,IF=120.7)发表题为:" Intensive vs Convention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OPTIMAL-BP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的研究论文。
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韩国19个卒中中心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盲法终点评估试验(最终随访时间为2023年3月8日)。该研究包括306例接受EV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为2b或更高(部分或完全再灌注)。结果表明,在EVT再灌注成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中,与常规血压管理相比,强化血压管理24小时导致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可能性更低。这些结果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VT成功后应避免强化血压管理。
摘要与主要结果
一、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取栓(EVT)成功再灌注后的最佳血压(BP)控制尚不清楚。确定再灌注成功后24小时内强化血压管理是否比常规血压管理对EVT患者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韩国19个卒中中心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盲法终点评估试验(最终随访时间为2023年3月8日)。该研究包括306例接受EV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为2b或更高(部分或完全再灌注)。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强化血压管理(收缩压目标<140 mm Hg;n = 155)或常规治疗(收缩压目标140-180 mm Hg;n = 150),在入组后24小时。主要结局为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性(修正Rankin量表评分0-2)。主要安全结局是36小时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个月内与指数卒中相关的死亡。
结果:根据数据和安全监测委员会的建议,该试验提前终止,该委员会注意到安全问题。在306例随机患者中,305例被确认符合条件,302例(99.0%)完成了试验(平均年龄73.0岁;122名女性[40.4%])。强化管理组实现功能独立的比例(39.4%)低于常规管理组(54.4%),风险差异显著(-15.1% [95% CI, -26.2%至-3.9%]),校正优势比(0.56 [95% CI, 0.33-0.96]);P =0.03)。强化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9.0%,常规组为8.1%(风险差1.0% [95% CI, -5.3% ~ 7.3%];校正优势比为1.10 [95% CI, 0.48-2.53];P =0.82)。3个月内与指数卒中相关的死亡发生在强化组的7.7%和常规组的5.4%(风险差,2.3% [95% CI, -3.3%至7.9%];校正优势比为1.73 [95% CI, 0.61-4.92];P =0.31)。
结论:在EVT再灌注成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中,与常规血压管理相比,强化血压管理24小时导致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可能性更低。这些结果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VT成功后应避免强化血压管理。
二、研究结果
1.患者
从2020年6月18日至2022年11月29日,306名参与者被纳入并随机分为强化管理组(n=155)和常规管理组(n=151)。常规治疗组的4名患者被排除在主要分析之外,原因是随机化后立即撤回同意(n=1)、24小时内转移(n=2)以及1个月后失去随访(n=1)。由于图1所示的原因,排除了18名患者后,按方案分析包括288名患者。
2.基线特征
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相似。平均年龄为73.0岁(SD, 11.5),其中40.4%为女性。EVT前NIHSS平均评分为13 (SD, 6)。98例(32.5%)患者在EVT前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从症状发作到再灌注的中位时间为418.5分钟(IQR, 254-764分钟),从发病到随机化的中位时间为480分钟(IQR, 315-820分钟)。颅内支架或血管成形术在强化治疗组占25.2%,在常规治疗组占21.1%。所有患者均在清醒镇静下行EVT。
3.主要疗效结果
强化管理组在3个月时实现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39.4%)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54.4%),显著的风险差异为-15.1%(95%CI,-26.2%至-39.9%),调整后的OR为0.56(95%CI,0.33-0.96;P=0.03)(表2和图2)。
4.主要安全结果
强化治疗组(9.0%)和常规治疗组(8.1%)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也没有显著的风险差异(1.0%[95%CI,-5.3%-7.3%];调整OR,1.10[95%CI;0.48-2.53];P=0.82),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3个月内与指数中风相关的死亡率分别为7.7%和5.4%,没有显示出显著的风险差异(2.3%[95%CI,-3.3%-7.9%];调整OR,1.73[95%CI;0.61-4.92];P=0.31)(表2)。
5.次要结果
mRS转移分析还显示,强化管理组的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mRS评分有利变化的调整OR为0.65(95% CI, 0.43-0.97;P = 0.04)。强化治疗组的恶性脑水肿发生率显著高于强化治疗组(校正OR为7.88 [95% CI,1.57-39.39];P = 0.01)。然而,24小时NIHSS评分、24小时优秀恢复率、24小时成功再灌注率、1个月功能独立性或3个月EQ-5D-3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表2)。
6.BP测量
入组时,强化管理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55.2毫米汞柱(标准差,13.4毫米汞柱),常规管理组为154.8毫米汞柱。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129.2 mm Hg[SD,7.7 mm Hg]vs 138.0 mm Hg[SD,13.6 mm Hg]P<0.001)和24小时平均舒张压(72.0 mm Hg[SD,8.1 mm Hg]vs 77.0 mm Hg[SD,9.9 mm Hg];P<0.001)显著降低。24小时内SBP的组间平均差异为−9.6 mm Hg(95%CI,−12.2至−6.9 mm Hg;P<0.001),而24小时内DBP的组内平均差异为–5.5 mm Hg(95%CI,−7.6至−3.3 mm Hg;P<0.001)(图3;附录3中的表3)。
强化管理组(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在目标收缩压范围内花费的时间比率为83.0%,常规管理组(SBP 140-180毫米汞柱,42.1%)。SBP低于180毫米汞柱的时间在强化管理组为99.6%,在常规管理组为99.5%。与常规管理组相比,强化管理组血压下降事件(任何收缩压<100 mm Hg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29.7% vs17.3%;P = 0.02)。然而两组间血压过高事件(SBP>180 mm Hg的任何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3.9%vs 9.3%;P=0.09)。静脉降压药物在强化治疗组中的使用频率高于常规治疗组(74.2%vs 18.7%;P<0.001)。在常规治疗组的26名患者中,出现低血压事件2例(7.7%)接受静脉滴注降压药物。另一方面,在强化管理组中,46名患者中有35名(76.1%)接受了静脉注射降压药物(补充3中的表3)。
7.按方案分析
除EQ-5D-3L评分外,每个方案的分析结果与主要分析结果一致。强化管理组在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几率低于常规管理组,调整OR为0.52(95%CI,0.30-0.90;P=0.02)。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在强化管理组(8.1%)和常规管理组(7.9%)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93)。类似地,3个月内与指数中风相关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强化管理组为8.1%,常规管理组为5.0%;P=0.36)。mRS移位分析显示强化管理组的得分更差(校正OR,0.62[95%CI,0.41-0.95];P=0.03)。强化管理组EQ-5D-3L的平均得分为0.51(SD,0.43),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0.64[SD,0.39];P=0.04)。恶性脑水肿在强化治疗组中更常见(校正OR,6.01[95%CI,1.19-30.27];P=0.03)(补充3中的表4)。
8.分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就功能独立性的结果而言,在任何预先确定的亚组中都没有观察到统计学上显著的相互作用。此外,所有阶层的点估计都有利于传统管理(补充资料3中的图1)。
在事后影像学分析中,两组在闭塞部位、ASPECTS分析、改良Tan侧支评分、立即再灌注和24小时再灌注率方面无显著差异。MRI检查(n = 283)或CT检查(n = 17),强化管理组53.5%、常规管理组52.3% (P =0.93)发现脑出血。2型实质血肿在强化治疗组(11.0%)和常规治疗组(11.3%;P = 0.90)。两组间中位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管理组为18.6 mL [IQR, 6.7 ~ 62.6 mL],常规管理组为17.1 mL [IQR, 5.4 ~ 40.9 mL];P =0.11)(附录3表5)。
考虑到招生地点影响的事后分析与主要分析基本一致。然而,它在1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性和EQ-5D-3L评分方面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与传统管理组相比,强化管理组在1个月时表现出较低的功能独立性(调整后OR,0.65[95%CI,0.49-0.87];P=0.003)和较差的EQ-5D-3L评分(调整后β,-0.08[95%CI,−0.16至−0.01];P=0.04)(补充3中的表6)。
在另一项事后探索性分析中,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显示,在强化管理组中,平均24小时收缩压与依赖或死亡结果(mRS评分3-6)之间存在反向J型关联,这与较低的平均24小时SBP与依赖或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致。然而,在传统治疗组中,平均24小时收缩压与依赖或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表明平均24小时舒张压越高,结果越差(补充3中的图2)。
设计与统计学方法
一、研究设计
P(Population)参与者: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韩国19个卒中中心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盲法终点评估试验(最终随访时间为2023年3月8日)。该研究包括306例接受EV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为2b或更高(部分或完全再灌注)。
E(exposure)暴露因素:接受强化血压管理或常规治疗。
O(outcome)结局:主要结局为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性(修正Rankin量表评分0-2)。主要安全结局是36小时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个月内与指数卒中相关的死亡。
S(Study design)研究类型:多中心、随机、盲法的随机对照试验。
二、统计方法
1.主要分析在所有随机分配的患者中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提供了同意书,但在血压控制前撤回知情同意书、未接受分配的治疗或在3个月前失去随访的患者除外。按方案分析包括接受指定治疗且无重大方案偏差的患者。缺失的数据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对主要结果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以OR表示,CI为95%。此外,还计算了95%置信区间的风险差异。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计算调整后的OR,该分析根据年龄、性别、从中风发作到随机化的时间以及EVT前的NIHSS评分进行了调整。对于次要结果,使用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来计算代表mRS评分变化的常见OR。对24小时时的NIHSS评分和EQ-5D-3L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一项事后分析考虑了注册地点的影响,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将该地点视为随机效应。统计分析计划(补充2)中提供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2.在预先指定的亚组中对主要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在逻辑回归分析中,我们在各组(强化或常规管理)和不同亚组(年龄、性别等)之间进行了相互作用测试,以确定该组对3个月mRS评分的影响是否因亚组而异。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各亚组治疗效果的同质性。为了显示24小时内的平均SBP与依赖或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个后hoc3-knot限制三次样条曲线分析。所有的P值都是双尾的,并且在P<0.05时差异被认为是显著的。次要终点分析的结果被认为是探索性的,因为多次比较可能产生I型错误。使用SAS 9.4版(SAS Institute Inc)和R 4.1.3版(R Foundation)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专门做公共数据库的公众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