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些问题?如果有,那么本文也许对你有用。
受害者心理,如果有人对你说粗话,就怼回去。消极被动。
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不会担心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随波逐流。及时行乐,做个玩世不恭者。
拖延。总是先做紧急的事情,比如手机一响就去回复,然后再做重要的事情。
把生活当成痛苦的竞赛。别人就是为了取代自己,所以只好先取代他们。不让别人获得成功,如果他们赢了,自己就输了。如果你好像要输了,一定要拉一个垫背的。
人生来就长着嘴巴,一定要物尽其用。多多谈论。确保每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观点;然后,如果情况使然,不得不假装听听别人的话,就用“嗯嗯”回应,脑子里思考的是午饭吃什么。
直面现实吧,其他人那么奇怪是因为他们和你不同,那为什么还要和他们相处?团队合作耗时耗力。合作会把所有进度拖慢,干脆放弃。你已经有了最棒的想法,自己一个人干就很好了。
生活太忙碌,没有时间充电和更新。不学习新知识。像躲避瘟疫一样逃避运动。耗尽一切。
以上内容是低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很显然,这些习惯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我们却常常都在采用这些习惯,因为不需要耗费力气就能养成这些习惯。
怎么做可以改变?
核心思想
两个过渡阶段,一个最终阶段
依赖期->个人领域的成功->独立期
-
积极主动
-
以终为始
-
要事第一
独立期->公众领域的成功-->互赖期
-
双赢思维
-
知彼解己
-
统合综效
不断更新
总而言之,我希望“七个习惯”能给你一个难忘的架构,为你引航,使你成为一个更高效的人。我希望你记住个人领域的成功要优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我希望你能够挑战并突破自己的一些思维。
七个习惯架构图
七个习惯树形关系图
如何培养高效能的习惯?
知识(做什么,为何做)
技巧(如何做)
意愿(想要做)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
从依赖到独立: 个人领域的成功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怎么理解积极主动?是否是单纯的能卷?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理智可以或者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人不能再消极被动等候别人的差遣,这样你就活在别人的意愿当中,你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你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类具有自我意识
下面请试着跳出自我的框框,把意识转移到屋子的某个角落,然后用心客观地审视自己,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吗?
再想一想,你现在精神状态如何?你能认清心态吗?你准备怎样描述?
再花一分钟想想,你的头脑是怎样工作的,它反应灵敏吗?是不是正在为这个心理实验的目的感到困惑而且想理清头绪?
以上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在不断演化中实现进步。
基本观点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例如,本文开头描述,举例:有人骂了你(刺激),你予以严厉回应(回应方式).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其实是有选择的自由度,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消极被动与积极主动: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回应方式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Responsible),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Reactive)。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天气状况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
自我意识:个人的思想、意愿、思考能力
-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
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能力
-
独立意志: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的能力
采取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但这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找到好工作的人往往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享其成。他们只要有必要就会立即行动,并且一以贯之地遵照正确的原则,确保顺利完成工作。
积极主动会扩大你的影响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通过写下个人使命宣言,确定角色和阶段性目标,来高效完成任务。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工作中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必须先明确目标,根据目标来确定需求产品或服务,然后整合资金、研发、生产、营销、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朝既定目标奋力前行。“以终为始”往往是成功的关键,许多企业都败在第一次创造上——事先缺乏明确目标,以致资金不足、规划不周或对市场的解读有误。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习惯二“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具体会在习惯三中谈到。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s)的话来说就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
很多个人、团队和企业都是这样埋头猛干,却意识不到他们要砍伐的并非这片丛林。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更突出了有效领导的重要性,无论你身处在独立期还是互赖期。与路线图相比,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罗盘(一套原则或指导方针)。世事难料,没人可以预见未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判断,而内心的罗盘则能够使你判断正确
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即使是高效率的管理,也只不过像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拉开躺椅”一样徒劳无功。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而领导难就难在常常陷于管理的思维方式难以自拔。
个人生活中的领导意识则更为匮乏,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方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我们要在此处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思维方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搜罗使命宣言的素材。
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影响圈就会被扩大,这是最高水平的产能,会有力提高我们在生活各领域的效能。
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
“安全感”(Security):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
“人生方向”(Guidance):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
“智慧”(Wisdom):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
“力量”(Power):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它们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则能激发力量。若四者全面均衡,且协调发展,便能培养高尚的人格、平和的性格与完美的个体。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
时间管理矩阵
-
重要且紧急:压力大、精疲力尽、忙于收拾残局
-
重要不紧急:愿景、远见、自律自制、平衡
-
紧急不重要:急功近利、轻视目标和计划、缺乏自制力
-
不重要不紧急:不负责任、依赖他人或社会机构
-
思考两个问题:
-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成功的决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不凡的运气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格雷说:“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以始为终)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这种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诚信的人,让你忠实于自己积极的第一次的创造
时间管理矩阵
紧急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在时间管理矩阵中,第一象限事务既紧急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有人觉得,这类事务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第三象限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象限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急之事只是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见图5-2)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见图5-4)
自我管理四步骤
-
确认角色:确认自己的关键角色(角色)
-
选择目标:以II类事务为目标,制定规划
-
安排进度:制定计划
-
付诸实践:执行力
从独立到互赖:公众领域的成功
人际关系的本质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这里,再借用鹅生金蛋的比喻来说明。鹅——良好的互赖关系,会生出完美的金蛋——团队合作、开诚布公、积极互动以及高效能。为使鹅能够不断生金蛋,就得悉心呵护,习惯四、五、六即着眼于此。
七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
理解他人
-
注意小节
-
信守承诺
-
明确期望
-
正直诚信
-
勇于致歉
-
无条件的爱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合作共赢,1+1>2的效果
人际交往六种模式
-
利人利己(-双赢)
-
两败俱伤(输/输)
-
损人利己(赢/输)
-
独善其身(赢)
-
舍己为人(输/赢)
-
好聚好散(无-交易)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
双赢品德
-
基本特征:诚信、成熟、知足
-
-
双赢关系
-
双赢协议
-
双赢体系
-
双赢过程
习惯五 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统合综效的实质是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
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自传式回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
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沟通三层次
-
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统合综效
-
实现统合综效:尊重差异,化阻力为动力
变得统合综效
-
定义问题或机会。
-
他们的方式(首先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
我的方式(试着通过分享获得理解)。
-
头脑风暴(创造新的机遇和想法)。
-
快速通道(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统合综效是最终的习惯,也是之前所有习惯的总结。这是高效生活的奖赏,最甜蜜的果实。因此下次如果你要开会,有人说出了让你震惊的离题之言,你要大声说:“不错,你的角度与众不同!”
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螺旋式上升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见图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