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闭包和回调
内部类和控制框架
继承内部类
内部类的重写(并不能)
局部内部类
内部类标识符
本笔记参考自: 《On Java 中文版》
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无法享受接口带来的便利,有时却还是需要处理多个实现。这就引出了使用内部类的理由之一:
每个内部类都可以单独地继承自一个实现。因此,外部类是否已经继承了某个实现,对内部类并没有限制。
内部类的存在完善了多重继承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内部类实际上支持的是“多重实现继承”,也就是说,内部类实际上支持我们继承多个非接口类型。例如:现在需要在一个类中以某种方式实现两个接口。这时有两个选择,① 一个单独的类;② 一个内部类。
(假设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得到的代码结构都会有意义。)
package mui;
interface A {}
interface B {}
// 方法1:使用单独的类进行实现
class X implements A, B {}
// 方法2:使用内部类进行实现
class Y implements A {
B makeB() {
return new B() {};
}
}
public class MultiInterfaces {
static void takesA(A a) {}
static void takesB(B 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X x = new X();
Y y = new Y();
takesA(x);
takesA(y);
takesB(x);
takesB(y.makeB());
}
}
若没有其他限制,从实现的角度而言,上述的方法没有太大区别,都可以使用。
但若使用的是抽象类或是具体类,而不是接口。此时仍然要求某个类必须以某种方式实现这两者,此时就只能使用内部类了:
class D {}
abstract class E {}
class Z extends D {
E makE() { // 通过内部类,可以实现“多重实现继承”
return new E() {};
}
}
public class MultiImplementation {
static void takesD(D d) {}
static void takesE(E 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Z z = new Z();
takesD(z);
takesE(z.makE());
}
}
总结内部类的功能:
- 内部类可以有多个实例,其中的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独立鱼外围类对象的信息。
- 一个外围类中可以有多个内部类,这些内部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个接口。
- 内部类对象的创建时机不会与外围类对象的创建捆绑在一起。
- 内部类不存在可能引起混淆的“is-a”关系,它是独立的实体。
闭包和回调
闭包是一个可调用的对象,它保留了来自它被创建时所在的作用域的信息。内部类就是面向对象的闭包,因为它不仅包含了外围类对象的每一条信息,而且自动持有着对整个外围类的引用。
有人认为Java应该拥有某种指针机制,以此来支持回调。但Java出于谨慎,没有向语言中引入指针。
||| 回调的概念:对象获得某种信息,在之后的某段时间,凭借信息调用回原始的对象。
内部类为闭包通过了一个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比指针更加灵活和安全:
interface Incrementable {
void increment();
}
// 简单地实现Incrementable接口
class Callee1 implements Incrementable {
private int i = 0;
@Override
public void increment() {
i++;
System.out.println("Callee1类的方法increment(),i = " + i);
}
}
class MyIncrement {
public void increment() {
System.out.println("这个increment()方法来自于其他的类(MyIncrement)");
}
static void f(MyIncrement mi) {
mi.increment();
}
}
// 由于MyIncrement已经实现了一个increment()方法
// 所以若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实现increment()方法,就必须使用内部类
class Callee2 extends MyIncrement {
private int i = 0;
@Override
public void increment() {
super.increment();
i++;
System.out.println("Callee2类的方法increment(),i = " + i);
}
private class Closure implements Increment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crement() {
// 此处需要指定调用外围类的方法,否则会无限递归
Callee2.this.increment();
}
}
Incrementable getCallbackReference() {
return new Closure();
}
}
class Caller {
private Incrementable callbackReference;
Caller(Incrementable cbh) {
callbackReference = cbh;
}
void go() {
callbackReference.increment();
}
}
public class Callback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llee1 c1 = new Callee1();
Callee2 c2 = new Callee2();
MyIncrement.f(c2);
System.out.println();
Caller caller1 = new Caller(c1);
Caller caller2 = new Caller(c2.getCallbackReference());
caller1.go();
caller1.go();
System.out.println();
caller2.go();
caller2.go();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上述程序显示了在外围类中实现接口和在内部类中实现接口的区别。
就代码而言,Callee1显然更加简单。Callee2继承自MyIncrement类,基类中已经存在一个increment()方法,但这个increment()和Increment接口期望的不一样。而因为MyIncrement已经被Callee2继承,此时increment()无法再为满足Increment接口的需要而重写。这时就需要内部类提供单独的实现。
Callee2与外部建立联系离不开Incrementable,这里体现了接口支持的接口与实现的完全分离。
注意:Closure和Caller都实现了回调这一功能,它们都通过保存或使用一个安全的引用来限制这种回调的风险。
||| 回调的价值在于其的灵活性,它允许我们在运行时动态地决定调用哪些方法。
内部类和控制框架
应用框架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类型的问题而设计的一个或一组类。通过应用框架提供的通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重写方法时通过定制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这就是模板方法设计模式的一个例子。
通过设计方案将变化的事物和不变的事物分离,此时模板方法就是不变的事物,可重写的方法则是变化的事物。
控制框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框架,主要用于满足对事件做出响应这样的需求。通过内部类,可以简化控制框架的创建和使用。
例如:存在一个框架,其作用是当事件“就绪”时执行相应时间(“就绪”可以指代任何事物,下面的例子中“就绪”指代时间)。现在有一个用于描述控制事件的接口,是一个abstract类,其默认行为是基于时间来执行控制的,它有部分实现:
package controller;
import java.time.Instant;
import java.time.Duration;
public abstract class Event {
private Instant evenTime;
protected final Duration delayTime;
public Event(long millisecondDelay) {
delayTime = Duration.ofMillis(millisecondDelay);
start();
}
public void start() {
evenTime = Instant.now().plus(delayTime);
}
public boolean ready() {
return Instant.now().isAfter(evenTime);
}
public abstract void action();
}
上述代码中的action()方法,用来处理所控制的事物。与其有关的信息在继承时实现。
- start()被时间为单独的方法,而没有直接实现在构造器中。这种做法允许我们在事件结束完毕后重启计时器,复用Event对象。
- ready()用于控制action()方法的运行时机,可以在子类中进行重写,使Event可以通过时间之外的要素触发。
下面编写用于管理和触发事件的真正的控制框架。
package controller;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 用于控制系统的可复用框架
public class Controller {
// Event对象被保存在一个List<Event>类型的集合对象中(读作List of Event)
private List<Event> eventList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ddEvent(Event c) {
eventList.add(c); // add()用于将一个Event添加到List的末尾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eventList.size() > 0) // size()用于得到列表中的实体数量
for (Event e : new ArrayList<>(eventList))
// 此处创建了一个副本,这样在选择列表中的元素时就不需要改动列表了
if (e.ready()) {
System.out.println(e);
e.action();
eventList.remove(e); // 用于移除指定的Event
}
}
}
这段代码设计的一个关键在于,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Event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换句话说,这种设计“将变化的事物与保持不变的事物分离开来”。
接下来就是内部类登场的时候了,内部类允许:
- 控制框架的整个实现是在一个单独的类中完成的,这封装了其实现的所有特点。而内部类用来表达解决问题所需的不同的action()。
- 内部类简化了上述的这种需求,因为它可以轻松访问外围类的任何成员。
下方出现的应用框架ManyController就继承自Controller:
import controller.Controller;
import controller.Event;
public class ManyControlls extends Controller {
// 控制灯
private boolean light = false;
public class LightOn extends Event {
public LightOn(long delayTime) {
super(delayTi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 {
// 此处处理硬件控制代码
light = tru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灯开了";
}
}
public class LightOff extends Event {
public LightOff(long delayTime) {
super(delayTi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 {
light = fals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灯关了";
}
}
// 控制闹铃
public class Bell extends Event {
public Bell(long delayTime) {
super(delayTime);
}
// action()的一个例子,向事件中插入一个新的相同事件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 {
addEvent(new Bell(delayTime.toMilli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闹铃响了";
}
}
// 重启
public class Restart extends Event {
private Event[] eventList;
public Restart(long delayTime, Event[] eventList) {
super(delayTime);
this.eventList = eventList;
for (Event e : eventList)
addEven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 {
for (Event e : eventList) {
e.start(); // 重新运行每个事件
addEvent(e);
}
start(); // 重新运行该事件
addEvent(thi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重启";
}
}
public static class Terminate extends Event {
public Terminate(long delayTime) {
super(delayTi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 {
System.exit(0);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结束";
}
}
}
上述框架中,light属于外围类ManyControlls,但内部类可以无需限定条件或是特殊权限,即可直接访问这些字段。
内部类和多重继承很像:Bell和Restart拥有Event的所有方法,而且看起来也有外围类ManyControlls的所有方法。
接下来就需要配置系统了:创建一个ManyControlls对象,在加入不同的Event对象,这就是命令设计模式的一个例子,eventList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被封装为对象的请求:
import controller.Event;
public class ManyControll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nyControlls ms = new ManyControlls();
// 也可以从文本文件中解析配置信息
ms.addEvent(ms.new Bell(900));
Event[] eventList = {
ms.new LightOn(900),
ms.new LightOff(900),
};
ms.addEvent(ms.new Restart(2000, eventList));
ms.addEvent(new ManyControlls.Terminate(5000));
ms.run();
}
}
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下:
若从文件中读取事件,而不是通过编码,会更加灵活。
继承内部类
内部类的构造器需要依附于一个指向其包围类的对象的引用,这使得继承内部类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外部类的引用必须初始化,但子类中不存在默认的对象允许内部类进行依附。所以需要使用特殊的语法指出这种关联:
class WithInner {
class Inner {
}
}
public class InheritInner extends WithInner.Inner {
// InheritInner() {} // 无法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初始化,编译器认为没有可以依附的复习
InheritInner(WithInner wi) {
wi.super(); // 提供一个必须的引用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WithInner wi = new WithInner();
InheritInner ii = new InheritInner(wi);
}
}
在这里,InheritInner类继承了一个内部类。对这个子类而言,默认构造器是行不通的。而如果只传递一个外围类的参数WithInner wi,也还是不够。必须在构造器中使用如下的语法:
外围类的引用.super(); // 提供必须的引用
内部类的重写(并不能)
已知,若一个类继承了一个基类,这个类就应该可以重写基类中的方法。那么若继承了一个包含内部类的外围类,我们是否可以“重写”整个内部类了?
不过,把内部类当作外围类中的其他方法一样进行重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内部类不能像方法一样进行重写
class Egg {
private Yolk y;
protected class Yolk {
public Yolk() {
System.out.println("Egg.Yolk()");
}
}
Egg() {
System.out.println("New Egg()");
y = new Yolk();
}
}
public class BigEgg extends Egg {
public class Yolk {
public Yolk() {
System.out.println("BigEgg.Yolk()");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BigEgg();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虽然上述代码的main()函数创建的是一个BigEgg的引用,但是实际输出的Yolk()方法确实属于基类Egg的。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继承外围类时,内部类不会有任何额外的特殊之处(与其他外围类的方法相比)。内部类是完全独立的实体,有属于自己的命名空间。
不过可以显式地继承一个内部类:
class Egg2 {
protected class Yolk {
public Yolk() {
System.out.println("Egg2.Yolk() 构造器");
}
public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Egg2.Yolk.f() 方法");
}
}
private Yolk y = new Yolk();
Egg2() {
System.out.println("Egg2() 构造器");
}
public void insertYolk(Yolk yy) {
y = yy;
}
public void g() {
y.f();
}
}
public class BigEgg2 extends Egg2 {
public class Yolk extends Egg2.Yolk {
public Yolk() {
System.out.println("BigEgg2.Yolk 构造器");
}
@Override
public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BigEgg2.Yolk.f() 方法");
}
}
public BigEgg2() {
insertYolk(new Yol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gg2 e2 = new BigEgg2();
e2.g();
}
}
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下:
insertYolk()方法允许BigEgg2将其的Yolk对象向上转型为Egg2中的y引用。所以g()调用的y.f()是f()的重写版本。另外,对Egg2.Yolk()的第二次调用,是BiggEgg2.Yolk调用基类构造器时触发的。
局部内部类
局部内部类不是外围类的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对它使用访问权限修饰符。但它可以访问当前代码块中的常量,以及外围类的所有成员。
通过一个例子比较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的区别:
interface Counter {
int next();
}
public class LocalInnerClass {
private int count = 0;
Counter getCounter1(final String name) {
// 这是一个局部内部类:
class LocalCounter implements Counter {
LocalCounter() {
// 局部内部类可以有一个构造器
System.out.println("LocalCounter()");
}
@Override
public int next() {
System.out.print(name); // 可以访问局部的final变量
return count++;
}
}
return new LocalCounter();
}
// 这是有同样功能的一个匿名内部类:
Counter getCounter2(final String name) {
return new Counter() {
// 匿名内部类没有显式的构造器
// 只有实例初始化
{
System.out.println("Counter()");
}
@Override
public int next() {
System.out.print(name); // 也可以访问局部的final变量
return count++;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calInnerClass lic = new LocalInnerClass();
Counter c1 = lic.getCounter1("局部内部类"),
c2 = lic.getCounter2("匿名内部类");
System.out.println();
for (int i = 0; i < 5; i++)
System.out.println(c1.next());
System.out.println();
for (int i = 0; i < 5; i++)
System.out.println(c2.next());
}
}
程序执行的结果是:
上述的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有相同的行为和功能。二者有这样的一些区别:
局部内部类 | 匿名内部类 |
---|---|
名字无法在方法外使用。 | 是匿名的。 |
允许构造器的定义,及其的重载。 | 只能进行实例初始化。 |
允许我们创建多个对象。 | 通常用于返回该类的一个实例。 |
内部类标识符
在加载时,每个类文件都会产生一个叫做Class对象的元类(meta-class)。内部类当然也会生成.class文件,并且包含其Class对象所需的信息。这种文件/类的命名遵循一个公式:外围类的名字 + $ + 内部类的名字。例如:
若内部类是匿名的,编译器会使用数字作为内部标识符。若内部类嵌套在其他内部类之内,它们的名字会被附加到其外围标识符和$之后。